广西地球物理学会

电子邮箱

密码

注册 忘记密码?
DeepSeek谈地质行业的发展
来源: | 作者:来源:地学大视界 | 发布时间: 2025-02-28 | 20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地质矿业生态环境 2025年02月27日 09:10 安徽

来源:地学大视界

要求DeepSeek:用刁钻、犀利的言辞,切中要害、实事求是的谈谈地质行业的发展。DeepSeek回答见下文:(让地质人集体出汗,汗毛乍起。)

地质行业,这个曾经高举“工业尖兵”大旗的领域,如今却深陷泥潭,成了“端着金饭碗饿肚子”的典型代表。它既被时代风口甩在身后,又对自身的傲慢与僵化视若无睹。要戳破这层窗户纸,得用手术刀剖开三个字:旧、散、懒。

一、技术旧:拿着罗盘放大镜的原始人

地质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,堪比蜗牛爬坡。许多单位至今还在用苏联时期传下来的“老三样”(罗盘、放大镜、地质锤),数字化勘探、三维建模、AI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,要么停留在PPT里“画饼”,要么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。数据躺在硬盘里睡大觉,算法卡在论文

里吹牛皮。欧美地质公司用卫星遥感+机器学习预测矿藏时,国内某些单位还在为“要不要买台无人机”扯皮半年。技术落后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落后当情怀——拿着“吃苦耐劳”的道德大旗,掩盖创新乏力的本质。

二、模式散:内卷成性的乌合之众地质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,堪称“一盘散沙”。央企、地方队、民营公司各自为战,重复勘探、数据壁垒、恶性竞价屡见不鲜。某省探明一座矿山,三家单位抢着提交报告,最后甲方用“谁的预算低用谁”——技术竞争沦为价格肉搏。

更荒诞的是,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勘探长期混为一谈,事业单位端着“铁饭碗”磨洋工,市场化企业背着KPI苟延残喘。体制内活成养老院,体制外卷成血汗工厂,这种撕裂让行业彻底丧失竞争力。

三、思维懒:躺在功劳簿上的巨婴地质行业对“资源依赖症”的沉迷,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。一说转型,言必称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”,实则把“找矿”当作逃避市场化的挡箭牌。矿业公司守着稀土、锂矿等战略资源,却只会挖石头卖原料,连下游深加工产业链都懒得

布局**——澳大利亚卖铁矿石赚走暴利,中国矿业集团却靠“贱卖稀土精矿”给日本韩国擦皮鞋。更可笑的是,面对新能源革命的冲击,某些专家还在鼓吹“化石能源至少还能用50年”,全然无视全球减碳浪潮下资本早已调头狂奔的现实。

破局?先捅破三个幻觉:

1. 别拿“国家需要”当遮羞布    战略资源安全不靠低效垄断,而要靠技术卡脖子。若真有心,就该学美国页岩油革命——用水平钻井技术把成本打到沙特都发抖,而不是躺在配额制里吃政策饭。

2. 别再“地质+”的自嗨式创新   “地质+旅游”“地质+文创”听着高大上,实际多是景区立块科普牌了事。真要有种,就把地质数据变成资产——学挪威把全国地质信息打包上市,让资本市场为资源定价。

3. 撕掉“艰苦行业”的悲情标签   无人区勘探不该是“人海战术+牺牲精神”的代名词。以色列能在沙漠里用AI找水,中国地质队凭什么不能靠机器人集群解放人力?悲情叙事救不了行业,技术革命才能。


地质行业的未来只有两条路:要么凤凰涅槃,把矿藏从“地底财富”变成“数字资产+技术专利”;要么等着被新能源、循环经济、太空采矿彻底扫进历史博物馆。选择权?不在部长办公会上,在每一个从业者敢不敢把罗盘换成键盘,把地质锤砸向自己的舒适区。